前言
『洛杉磯福爾摩莎聖樂團』於今年(2012)五月,在上帝「奇異恩典」的帶領下,完成一場超乎自己能力與實力的海頓『創造』神劇的演唱會,再次見証上帝豐盛的慈愛與榮耀。演唱會後為了讓團員、同工能喘口氣,舒緩壓力,當指揮的我也想輕鬆一下,便選擇了一首想讓團員無練習壓力、駕輕就熟的小品聖樂曲─韋瓦第的『榮耀頌』作為今年聖誕節獻給會友鄉親的聖誕禮物。八月初開始練習,發現了「古典」聖樂在目前不被重視的大環境下,一般詩班或合唱團團員能接觸「古典」聖樂的機會微乎其微。我個人以為蠻簡易的樂曲,大部份團員卻仍覺得艱澀難唱,練習時仍得費上一番工夫,還是須一句一字的教唱;慶幸的是,團員們認真學習的態度值得欣慰。這期間適逢秋高氣爽、旅遊探親的好時節,每次練唱出席不甚整齊;可喜的是,不少團員「人雖不在、心卻還在」,”Gloria” 的CD也當他們旅途中的好伴侶,無間斷的勤練。因此,聖樂團雖只經少少幾次完整的練唱,終究還能達成今年聖誕節到教會獻唱的期許。
韋瓦第生平
「紅髮神父」、「古典協奏曲之父」
韋瓦第(Antonio Vivaldi, 1678-1741)義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出生於水都威尼斯。父親Giovanni Battista是理髮師,也是一位著名小提琴手,擔任過威尼斯聖馬可大教堂管弦樂團的小提琴手。韋瓦第從小跟隨父親學習小提琴,年幼時就經常協助父親教堂樂團的工作也常與父親一起在威尼斯巡迴演出。
15歲的韋瓦第開始接受神職的訓練,立志成為神父,後來正式獲委任神職,擔任聖馬可教堂牧師,因有一頭紅色的頭髮,故有「紅髮神父」之稱。 但不久,因為他從事音樂創作的理念與擔任神職的要求颇有差距,便辭去神職,成為專職從事音樂工作。韋瓦第對家鄉威尼斯有功不可沒的貢獻是,在他任教於當地一所收容女棄嬰與私生女童的公立女孤兒院 “Ospitale della Pieta” 30多年期間,不但教導孩童小提琴並為學生們寫了許多協奏曲,清唱劇與聖樂;為孩童組織管弦樂團、聖詠團,並定期舉辦公開演唱會、演奏會,他為這些兒童提供最優質音樂的培訓。由於他的大力提倡音樂教育,使這一所 ”Ospitale della Pieta” 聞名於當地。
韋瓦第一生致力於小提琴的教育、技巧的發展和演奏,是極為重要且最有創造力的巴洛克時期(1600-1750)的多產作曲家。其創作包括歌劇、神劇、奏鳴曲、清唱劇、宗教曲(含經文歌、聖母哀歌、晚禱曲、信經等)及四百多首的協奏曲(Concerto),而其中小提琴協奏曲就有兩百三十多首。韋瓦第將總奏的主題作為形式上的骨架,再把華麗的獨奏插曲譜於其間而成了Ritornello複奏,行成〝快-慢-快〞三樂章的協奏曲形式;他建立了巴洛克時期獨奏協奏曲的形式,因此世人亦稱韋瓦第為「古典協奏曲之父」。韋瓦第開啟「標題音樂」(program music) 的創作法,我們所熟悉的『四季』即是描述「春、夏、秋、冬」的「標題音樂」;他亦首先創作了交響曲和歌劇序曲。巴洛克時期的巴哈、古典派大師海頓和莫札特,都深受韋瓦第創作風格的影響。
韋瓦第生前是歐洲著名的音樂家,一生差不多都在威尼斯渡過,他的音樂都洋溢著新鮮的美感而倍受歡迎,威尼斯音樂界當時也以年輕的韋瓦第為中心人物。然而因為他的「平易近人」的音樂創作,「普及性」的音樂教育風格不被當時教會所接受,又被懷疑私生活的不約束而深受攻擊,因此聲譽一落千丈,他的音樂也因此漸為世人所遺忘;到晚年他孤寂、淒涼、淪落他鄉,於1741年客死於異鄉 ─ 維也納。
樂曲背景與解說
「天使之歌」─『榮耀頌』
我們可想像,一個聽不到聖誕歌曲的聖誕節將會是多麼枯燥而讓人難以接受。以詩歌頌讚耶穌的誕生,成為慶祝聖誕節天經地義,習以為常的一部份。其實聖經裡,每當記載耶穌誕生之處,就會發現「頌歌」也交織在文字記載中。先是在路加福音馬利亞的「尊主頌」(路1: 46-55),撒迦利亞之「祝福頌」(路1: 68-79);而『榮耀頌』即依據路加福音第二章13~14節的所記載,天使們於耶穌誕生之時,在伯利恆的天空所唱的讚美詩:「榮耀歸於至高上帝,地上和平歸於祂所喜悅的人。」因此『榮耀頌』也稱做「天使之歌」(Hymnus Angelicus)。這些以「頌歌」讚頌耶穌誕生的記載,不但成了人們頌讀的經文,更是歷代音樂藝術家們歡慶救主降生的創作的來源。而『榮耀頌』更成為典型的聖誕「頌歌」。『榮耀頌』結構是取自一般彌撒曲中的第二段經文Gloria(榮耀經)來作成。普通的彌撒曲中有固定的段落,最為大家所熟悉的共有五個部分:1. Kyrie(慈悲經);2. Gloria(榮耀經或榮耀頌);3. Credo(信經);4. Sanctus(聖哉經);5. Agnus Dei(羔羊經)。這五個部分可以一次唱完,也可以因不同的需要而成為獨立的歌曲。
「起死回生」的『榮耀頌』
韋瓦第在1713至1717年中,先後完成了二首『榮耀頌』(Gloria),其中第二首作品編號RV589較廣為人喜愛,也是本文介紹的作品。韋瓦第『榮耀頌』的樂譜,是於韋瓦第逝世約兩百年後,經名鋼琴家、指揮家及作曲家Alfredo Casella(1883-1947)所發現。雖然至今沒有人能確定韋瓦第譜寫這部『榮耀頌』的年代,但是大部分音樂學者都同意,這首曲子是為了當時 “Ospitale della Pieta” 的聖誕節慶典所寫。依據記載,第一次演出時,所有演出者,包括演唱者與管弦樂團團員全為女生。
1939年9月16日至20日於義大利舉行的「韋瓦第慶典」的最後一天,在義大利中部城市Siena的塞爾維(Servis)教堂,由Alfredo Casella親自指揮Siena的Chigiana音樂院合唱團及管弦樂團演出韋瓦第的聖樂作品,包括“Sabat Mater”、經文曲“Credo”等,而RV 589 D大調的『榮耀頌』為慶典中的壓軸曲目,Casella自己擔綱撰寫樂曲解說。雖然這次演出,Casella對『榮耀頌』的補寫改訂版和原曲的草稿頗有差異,但世人仍感激Casella讓韋瓦第聖樂作品「起死回生」,重新受重視及提倡。而『榮耀頌』從此成為聖樂史中極為重要又非常受歡迎的樂曲。
「入世而不俗」、榮耀歸於上帝的『榮耀頌』
韋瓦第『榮耀頌』全曲共分為12段,第1, 2段分別將天使頌讚的內容刻畫出來;而第3至12段的歌詞則以頌讚三位一體(聖父、聖子、聖靈)的祈求感謝和讚揚。曲中有合唱、獨唱(女高音、女低音)、二重唱(第一女高音、第二女高音)等。韋瓦第的宗教作品充滿敬虔、莊嚴與活力,以及深沉的信仰內涵。由於本身是小提琴家,常可看到許多他創新的小提琴技巧的巧思,因此伴奏部分可以聆賞到豐富的絃樂音效,特別是小提琴。其曲風明朗開闊,節奏鏗鏘有力,有變化卻不複雜。合唱中的對位手法,層次分明,節奏的和聲,很容易帶領人們進入安靜的冥思。Fugue(賦格)曲的運用、各聲部的競唱、活潑爽朗的樂風以及音群的展現,都可以讓人感受巴洛克(Baroque)時期音樂的豐盈。
韋瓦第巧妙運用音樂與文字的分段描述:
1. Gloria in excelsis Deo (D大調) ─ 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上帝
在曠野的深夜裏,突然有榮光四面照著,音樂由小號與雙簧管以八度音程奏出燦爛的宣告,絃樂以短促的音符齊奏,帶出普世性喜悅的預告,暗示這個「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然後合唱以一致地節奏,唱出全句“Gloria in excelsis Deo”(「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上帝」),接著依序唱出同樣歌詞,但每一句以音階上行來安排,一次又一次,彷彿呈現榮耀要上達天庭,最後再以小號響亮吹出肯定的音符,為樂曲畫上亮麗的句點。
2. Et in terra pax hominibus (b小調) ─ 在地上,平安歸與祂所喜悅的人
緊接著第二樂段唱出「在地上,平安歸與祂所喜悅的人」。全曲以賦格式開展,從男低音、男高音、女中音到女高音依序唱出 ”Et in terra”(「在地上⋯」)。韋瓦第以b小調譜出這平靜卻又哀愁的曲調;音樂從開始至結束樂句綿延不斷、層疊交錯的四部合唱,在慢板中一氣呵成,頓然體會到耶穌基督的誕生雖然帶給世人平安,卻也感受祂將受苦的端倪。音樂柔和優美,充滿讓人深思的意境。這一段是整首『榮耀頌』中難度較高的樂曲。
3. Laudamus te (G大調) ─ 我們讚美、稱頌、敬拜、尊榮祢
女高音二重唱相互呼應,唱出人們對上帝差遣獨子來到世上的感恩回應 ─ 讚美、稱頌、敬拜、尊榮。二部的女聲時以對位的旋律彼此相應,時用三度的和聲齊來合頌;愉悅、讚美之情貫穿全曲,使唱者、聽者的心也不禁雀躍不已。
4. Gratias agimus tibi (e小調) ─ 稱謝祢
短短六個小節,卻莊嚴地用四部合唱表達對上帝的感恩,並成為第五段前導。
5. Propter magnam gloriam (e小調) ─ 因祢無比的榮耀
同樣承接著第四段的e小調,女高音率先唱出主句,再分由女中音、男高音、男低音以對位句展開緊湊的第五段,韋瓦第似乎有意在音樂上選用賦格的手法,卡農式的對位法,使整段音樂高潮迭起,鋪陳出上帝無比的榮耀傳揚於諸天穹蒼之中。
6. Domine Deus (C大調) ─ 全能的天父、天上的君王
以慢板柔情的風格節奏再次思量上帝得的榮耀。全曲子雙簧管(或小提琴)與女高音以優美的對位旋律歌詠,而大提琴低音旋律美的支撐,對天上君王、全能的父神,頌讚之情表現得盡善盡美,充滿餘波盪漾、餘音繞樑的感覺。
7. Domine Fili unigenite, Jesu Christe (F大調) ─ 上帝的獨生子、主耶穌基督、
以輕快三拍子及連續性的附點節奏展現這段合唱樂章,使人不禁跟著雀躍輕呼。韋瓦第運用了聲部交替,有色彩、有層次地唱出,將耶穌降生的喜悅以及道成肉身的情操展露無疑。
8. Domine Deus, Agnus Dei (d小調) ─ 聖父之子、上帝的羔羊
Qui tollis peccata mundi miserere nobis ─ 免除世人罪孽的,求祢憐憫我們
大提琴與管風琴在曲首擔綱奏出肅穆哀愁的前奏,彷彿世人罪孽深重,而女低憂然、深切專注地唱出「主、至聖者」,短短的一個樂句,卻緊扣心弦,代表人從罪惡深淵的吶喊。爾後女低音唱出刻劃著上帝的獨生子成為羔羊之犧牲的情懷,再由合唱回應唱出「除去世人罪孽」;後半的樂段裏,女低音與合唱再唱出向「上帝的羔羊」祈求憐恤,大提琴貫穿全曲的低音對位旋律,更充份表達了祈求禱告的深刻。
9. Qui tollis peccata mundi (a小調) ─ 除去世人罪孽的
suscipe deprecatinem nostrum(e小調) ─ 請俯聽我們的祈求
雖承接前一段的凝重的祈求,韋瓦第在這個段落裏的音樂上使用二段曲式及大量半音優美的和聲,一面烘托了前一段女低音擔綱的段落;以亮麗的音色,短短的樂句與節奏的推動力,唱出「俯聽我們祈禱」,迫切之情懷洋溢於音符之間。
10. Qui sedes ad dexteram Patris, miserere nobis (b小調) ─ 坐在聖父右邊者,請你憐憫我們
從第八個段落,韋瓦第連用不同的小調來創作,表達其一貫的思緒。樂曲中即使使用較輕快的3/8拍,絃樂的低沉與女低音的搭配,凝聚了受造者懇求時心中的憂傷。
11. Quoniam tu solus Sanctus, Jesu Christe(D大調) ─ 因為唯祢至聖至尊,主耶穌基督
第一個樂段的主題重新出現,全曲前後呼應,使整首『榮耀頌』得到完美的一貫性;不但顯示了平衡,更藉此表達上帝獨生子耶穌基督與聖父同尊、同榮、同享頌讚的情操。
12. Cum Sancto Spiritu, Amen! ─ 與聖靈同享天父榮光,阿們!
第十二段仍持續D大調,一開始,小喇叭再度燦爛地展現,精彩有力地帶出了結論段的光輝,莊嚴有力地頌讚三位一體的上帝。韋瓦第以較為繁複的形式,採用二個獨立的主題,發展成為一個雙賦格合唱曲,全曲在合唱強而震憾的「阿們」聲中結束,將上帝的榮耀充滿全地的之情緒表現得淋漓盡致。
後記
聖誕節腳步近了,百貨商店的櫥窗擺滿著琳瑯滿目、花花綠綠、讓人暈頭轉向的聖誕禮物;家家戶戶也為聖誕節的來臨,裝飾得鮮豔奪目;然而,好多人在這普天歡樂時,卻淡忘了耶穌基督誕生的真諦與意義。
但願韋瓦第的『榮耀頌』,這一首小小的稱頌耶穌誕生的聖樂曲子,讓我們真實感受耶穌誕生帶給世人真正的平安與喜樂,與祂為人類的犧牲與救贖,而心裡由衷湧出「心存恩感、歌頌上帝」的歡愉之情;但願無論唱者或聽者的心靈都呈現出一幅上帝榮耀遍滿全地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