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del’s Messiah

韓德爾的神劇彌賽亞(Handel’s Messiah) 商麗鶯

貝多芬曾說:「韓德爾是當今最偉大的音樂家,我願跪在他墳前脫帽致敬。」英皇喬治三世讚佩韓德爾是「音樂界的沙士比亞」。幽默大文豪蕭伯納評論說:「韓德爾不愧是英國偉大的音樂作曲家,他本身就是一所學院,是一所神聖的學院。」

每逢聖誕節,世界各樂壇,無論是宗教團體,或民間的合唱團,都相當熱烈的演唱韓德爾的神劇「彌賽亞」。如眾所知,這部神劇乃在敘述耶穌基督的一生,預言他的降世、他的受難與死亡,最後以復活、救贖來結束。在韓德爾時代神劇「彌賽亞」多半是在復活節演唱。因為它是一部以音樂表達人性的血、淚、靈、命之綜合藝術品, 以致每當聽到聖樂團演唱「彌賽亞」時,無論是信徒或非信徒皆能從這偉大的神劇中感受無限的 震憾,為極強烈的宗教情操所感動。聆聽者 只要有較豐富敏銳 的感性,必能領悟到個人生命中所 遭受的苦難波折,與耶穌基督所受的苦難相較,實不足為道。此種音樂道德的力量,使聆聽者得到心靈的安慰、滋潤,產生對生命的勇氣與信心, 使心靈臻達淨化的境界。

韓德爾創作「彌賽亞」之際,正是他生命面臨崩潰的階段,這可說是一部使韓德爾無論生活上、音樂成就上,整個生命起死回生的作品。

「彌賽亞」(Messiah),希伯來語原意是指「被抹油的人」即「被分別為聖者」,亦指「被潔淨的人」。  舊約聖經中一直反覆提示著一個信息:「將來必有一位彌賽亞」,乃指那拿撒勒人耶穌。毫無疑問的,神劇「彌賽亞」乃是韓德爾所有作品中最成功、最著名、最受歡迎、靈性最高,也是對世人影響最深的一部偉大的作品,它與海頓的「創造」,孟德爾頌的「以利亞」被認定為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三部神劇(Oratorio)。

韓德爾(George Frederic Handel, 1685-1759) ,二月二十三日出生於德國萊比錫附近的哈雷城(Halle in Saxong)。

自幼即顯露奇異的音樂才華,然而父親極力反對他成為音樂師而願他成為法學家。十七歲入哈雷大學攻讀法律,同時亦在教堂當風琴師。次年,由於父親的去逝即轉到漢堡學習歌劇作曲,二十歲已成為著名的歌劇作曲家。二十一歲首次到義大利旅遊並研究義大利的歌劇與宗教音樂。二十五歲返德國擔任漢諾威宮廷(Electoral Court of Hanover)樂團的指揮與樂長。不久即訪問倫敦從此定居英國。二、三十年以倫敦為中心從事音樂工作,專心致力於歌劇的創作頗得皇室讚賞;深獲安那娜女王(Queen of Anne)的激賞,擔任皇家音樂學院(Royal Academy of Music)的指揮,後來繼續為英皇喬治一世 、二世効勞。

或許是樹大招風而遭忌,遭反對派者持續惡意中傷,致使韓德爾面臨經濟破產;又因積年累月的疲憊造成中風癱瘓,貧病交加,精神憂鬱幾乎崩潰。一七四一年韓德爾正欲揮淚告別倫敦返德國老家時,奇蹟出現,愛爾蘭都伯林市(Ireland , Dublin)的慈善音樂團體「愛樂協會」(Royal Society of Musicians),為他安排一係列的慈善音樂演奏會,並請他譜寫由韓德爾好友查理士,傑尼斯(Charles Jennens)根據聖經所寫的劇本「彌賽亞」。韓德爾當時心境低落、孤單、生活潦倒。當他譜寫這部神劇時,更是完全孤立自己,脫離人群,只想從作曲中取得生命的勇氣與力量。從一七四一年八月二十二日啟筆,前後二十四天,韓德爾幾乎不眠不休,僕人侍候他飲食時,常看他含淚急書。作曲期間,完全沉醉,浸入於狂熱的宗教靈感中。當他寫到「哈利路亞」大合唱曲時,僕人聽到他大聲驚嘆歡呼道:「我看到天堂,我確實看到天堂!我親眼看見了上帝!」短短三個禮拜,至九月十四日,完成了三百五十多頁的巨作。全曲雖長卻一氣呵成,流暢明快毫無滯澀之感,如非神蹟何有可能?

「彌賽亞」的故事分為三部份,第一部敘述基督降臨的預言與實現,音樂充滿明麗、安穩的情感;第二部敘述基督的受難、死亡,音樂比較戲劇化;第三部份是敘述基督的復活、救贖及永恆,音樂從寧靜變成光輝燦爛。整部神劇的音樂結構以宣敘、詠嘆、合唱與管弦樂互相搭配。「彌賽亞」與其他神劇或歌劇最大不同處,乃是它不受戲劇情結的限制,也不是敘事的形式。四位獨唱沒有代表特定的角色,而是根據音色、音層與情節的須要,讓音樂自如起伏、升騰,達到音樂情感與宗教情操融合為一的最高境界。全曲以合唱為主樑,以輪旋詠唱(RITORNELLO)的 樣式,不斷的出現壯麗情感,幾次掀起了音樂的高潮,成為整部「彌賽亞」的核心。音樂以宣敘、詠嘆、合唱交替出現,時以宣敘唱出優美又自信的語調;時以詠嘆唱出豐潤甜美的旋律;而如同海水澎湃的合唱,顯示著音樂生命的豐富與瑰麗。「彌賽亞」更蘊藏無窮人類的情感,劇本的經文中充滿生命的歡樂、不安、哀傷、憤怒、和平、感謝、勝利與永恒。韓德爾藉著他的生花妙筆,把各種情緒譜成生動的樂句,句句扣人心弦,將人性的真情表露得淋漓盡致。

一七四一年四月十三日於都伯林菲夏保街(Fishamble Street)新建的音樂廳舉行了這部神劇的首次公演。當時的音樂評論家認為:「這是所有當代聽過的音樂中最偉大、最精彩、把上帝的話語傳達得最妥善的樂曲。」據說,當晚音樂廳擠得水洩不通,女士們被要求不得穿有群擺的晚禮服,男士得取下配帶的劍。聽眾們完全沉醉於這部偉大的音樂創作裡,他們彼此感動得相互握手、擁抱。當晚聽眾無論心靈、聽覺都得到最高的享受與歡愉,聽眾在感動的激情下,捐獻了四百多英磅。韓德爾不為自己經濟的困境有所保留,全數捐給了慈善機構。從一七五O年起,都柏林城每年為「孤兒養育院」舉辦「彌賽亞」慈善音樂會,相沿成習,至今「彌賽亞」演唱會一直保持「慈善演唱會」的傳統。

一七四三年三月,「彌賽亞」在倫敦首次公演,反應雖未能像在都柏林演出時那麼熱烈,然而因為英皇喬治二世駕臨聆賞,而且當他聽到光輝、雄壯、充滿威嚴的「哈利路亞」大合唱時深受感動而起立,所有臣民亦都跟著起立恭聽,成為音樂會史上空前的震憾,起立恭聽「哈利路亞」大合唱之舉也相沿流傳至今。

一七五九年四月六日機幾乎全瞎的韓德爾於在倫敦親自指揮最後一場「彌賽亞」演唱會,演唱會後他告訴友人:「我希望能逝世於受難日(Good Friday)並希望與主同慶祂的復活。」在受難日當天他與親朋道別,於隔天禮拜六,四月十四日與世長辭。他的至友James Smith說:「韓德爾雖死猶生 是位虔誠基督徒 盡忠於上帝與人類,對世人充滿愛與慈善。由於他對英國樂壇的偉大貢獻與深刻影響,被公認是英國當代最偉大的音樂家,英國政府為他舉行隆重的喪禮,也讓他享有遺體被葬於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 的殊榮。

但願我們能從這部聖曲的字句與音樂中,體會韓德爾與上帝的親蜜關係,而從中真正學習基督的『愛與犧牲』的人生。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